(相关资料图)
要不要和孩子做“朋友”?
专家提醒:父母应担起教育角色,保持权威性
记者 孙琳
本报讯 “医生,我和我的孩子关系很好,平时都像‘朋友’一样相处,为什么她现在在成长中遇到了问题,却不愿意听我的话呢?”面对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普通精神科主治医师薛亮,市民陆女士显得十分焦虑。
原来,陆女士结婚后常常会和丈夫发生一些小矛盾。为避免更多的摩擦,夫妻俩默契地找到了一种特殊的相处模式:平时,丈夫会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生意上,陆女士则将精力更多地倾注在照顾女儿上。久而久之,陆女士的情况就演变为了人们口中的“丧偶式育儿”。
因为长期住在一起,母女之间逐渐变得无话不谈,像姐妹一样相处。妈妈的各种辛苦女儿最清楚,女儿也比爸爸更理解妈妈。不知不觉,女儿在陆女士的心中越来越重要,甚至补到了爸爸的位置上,变成了妈妈的“生活伴侣”。于是,女儿成为了妈妈的支柱,变成了和妈妈地位平等甚至更高的人。
其实,和孩子做“朋友”是很多夫妻都希望拥有的相处模式,然而,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下,许多问题也随之出现。比如陆女士一家面临的父母权威性的消解。女儿的老师告诉陆女士,女儿在学校因人际冲突骂了同学,态度恶劣,希望能与父母一同管教。可当妈妈想要教育女儿时,由于长期的位置与女儿平等甚至低于女儿,陆女士很难担当起教育女儿的妈妈的角色。一教育女儿,女儿就反驳。
这是爸爸本可以承担起教育女儿的角色,但因为爸爸长期游离在母女之间的小圈子之外,他一讲话就会遭到母女的联合反对,也很难有效地教育到女儿。最后导致学校的人际冲突问题愈演愈烈,无法解决,陆女士只能带着女儿来心理咨询室,寻求心理医师的帮助。
薛亮表示,一家人之间关系融洽无话不谈固然是好,但如果什么都和孩子交流,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,那么,当孩子遇到问题时,父母就很难担当起教育的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