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对国外夫妻,他们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拿铁咖啡,有一天一个理财顾问告诉他们:每天少喝两杯拿铁,30年能省下70万元!
这就是所谓的“拿铁效应”!
拿铁效应是指生活中有很多微不足道的开销,这些开销就像一杯拿铁一样可有可无,但却会在不知不觉中掏空你的钱包。
(相关资料图)
这也被称为穷人效应或警惕穷人思维,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以消费性为主的习惯性支出?
比如一杯奶茶钱,一包烟,各个视频平台的会员费,看网络直播鬼使神差的下单费。
这些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消费会在短时间内让你陷入贫穷,不过仍有很多人不以为然:
“人活着不是为了一毛不拔的。”
“只节流不开源有什么用?”
“没有人是靠省钱致富的!”
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,我们究竟应该享受生活,崇拜带来快感的多巴胺,还是延迟满足,追求内啡肽呢?
01 “拿铁”使我快乐
纪录片《金钱与我》的第一集主人公便是一个收入不高却十分挑剔的消费者。
凯瑟琳是六个孩子的母亲,在附近的一家餐厅做服务员,虽然一边拿着孩子给的津贴,但入不敷出的她每个月都会向一家利率特别高的私人公司借款。
类似于国内的高利贷。
每天都在与消费做斗争的凯瑟琳
以1000欧元为例,即使她在一年内还清,也需要支付1573欧元的高价。
但当和理财专家谈到自己的消费习惯时,她却颇为骄傲。
她会花22欧元去购买一袋炭,因为那种椭圆形的炭火是她的挚爱。
她也会花两至三倍的价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麦片和黄油品牌,对她来说,那些一般的平价品牌麦片吃起来就像纸一样难以下咽。
她对自己的消费习惯毫不避讳:“每天下班回家后我都会非常疲惫,那索性就点外卖吧。”
当理财专家从垃圾桶里翻出他们家庭一周的快餐垃圾,足足惊人地装了一整个蛇皮口袋。
每天都在与消费做斗争的凯瑟琳
每个人生活中,都会有无数笔不知不觉的小支出,这些带来的,最先是快乐。
坐在稍显杂乱的办公桌前,右手边雷打不动放着一杯拿铁,程安安一天的工作开始了。
“不喝点儿啥,就感觉很没劲,这是支撑我8点准时坐在工位的动力”。
程安安从今年三月份开始杭漂,她自己算了一笔账,到六月份,短短三个多月里,她竟然花了六七万元。
更可怕的是要不是看账单,她根本不知道这些钱被花在什么地方。
仔细回想一下,每天下班回到出租屋的安安已经非常疲惫了,但每晚睡觉前,她都会躺在床上看直播,鬼使神差地就下单了。
同一款式的防晒衣,她甚至买了五件,为了集齐不同颜色,好搭配不同的衣服。
“现在我有10个包,口红刚从家带了5只,现在一共有25只,面膜囤了好几箱,好像每天都在购物。”
现代社会已然变成了一个消费者社会,人们购物时不断渴望新鲜刺激,盲目地跟随富人的消费行为,不买成了一种罪过。
02 当入不敷出成为常态
程安安月薪5000,可她租房一个月的费用就要2800,剩下两千出头的工资在杭州可谓是捉襟见肘。
有一次闺蜜和她去逛商场,看到喜欢的衣服,但是价格有些贵。于是问程安安选哪个好的时候,她脱口而出:“喜欢的话两个都要,纠结这么多干吗。”
她来杭州后三个月六七万的支出大多还是靠家里供给。程安安父亲是做生意的,小时候家里便不缺钱,只有当她自己出来谋生后,才体会到赚钱不易。
对于老公有次提到自己小时候没有电视看,没有零食吃,程安安一直都无法理解,小时候爸爸对她有求必应,以至于她花钱也大手大脚。
凯瑟琳也同样为自己的无节制花销此感到惭愧,她甚至掏不出3500欧元带家人去国外参加女儿的婚礼。
凯瑟琳一家一周在外卖上的支出就要80欧元,全年需要花4000欧元。
理财专家让凯瑟琳闭上眼睛,品尝不同品牌的麦片、黄油和奶酪,对于自己常吃的贵价品牌,她几乎一个都没猜中。
事实上,她的味蕾无法辨别贵价和平价食品的区别,为何还确信平价麦片吃起来像纸一样呢?
凯瑟琳无法分辨自己一直以来坚持购买的黄油品牌
消费主义的问题在于,我们以为我们的购买欲是自发的,挑选是自由的,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去购买的。
实则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商家的观点。喝咖啡最基础的作用是提神醒脑,缓解疲劳。
但如今一杯星巴克,便能让你拿着笔记本电脑在星巴克的木制圆桌前坐一下午,至于你是工作还是娱乐已然不重要了。
重要的是你已经获得了自我身份认同,不论你合不合适,你已经成为了轻奢白领中的一员,并且从中获得了满足的快乐。
当然,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或许不用思虑这些,所有健康的消费行为都建立在自身经济基础之上的。
拿铁效应也不该简单归纳为穷人效应无论财富多少,都有相应的拿铁效应在等着你,因为这是人的惯性,如果花点小钱就能带来愉悦,何乐而不为呢?
03 自观很重要
所有的解决方法 都需要消费心理的改变。
消费心理学专家彼得 卢恩做了一个实验,他征集了76个志愿者,给他们随机分发了圆珠笔或巧克力,并告诉他们:
“你现在可以带走手里的东西,如果愿意也可以和身边的人交换产品。”
结果显示真正愿意交换产品的只有23%的人。
卢恩总结为:
“我们习惯于抓住现有事物,在消费心理中一旦认定了某个品牌或长期形成了某个消费习惯后,即使我们知道有更便宜的替代方案,也很难做出改变。”
凯瑟琳在理财专家的建议下尝试定制做饭计划,降低点外卖的频率,并且用信用社代替了高利率的贷款公司,日常生活消费中,开始使用平替品牌。
凯瑟琳在收获健康生活的同时,每年还可以省下近3000欧元。
赵璐之前的消费情况和凯瑟琳类似,工作五年后,不仅没有一分存款,还欠花呗一笔巨款。
她自叙到自己最大的盲目开销就是衣物和化妆品,她也是个品牌控,吃喝可以省,但面对喜欢的品牌赵璐一分也不愿节省。
然而,赵璐的工资并不足以支撑动辄上千的化妆品需求,当花呗雪球滚到三万时,她意识到一定要做出改变。
在记下每一笔支出,并努力寻找品牌平替的同时,赵璐也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消费动机,从本质上形成一种延迟性满足。
不同于快消品带来的愉快,延迟性满足更多表现于查看自己银行卡余额的时候。
购物时,我们希望购买之后能立即享用其带来的好处,尤其是对于非生活必需品,但这种新鲜感又会很快消失。
在一打开抖音、快手等媒体平台,广告、直播带货随处可见的时代,驱赶着我们立即去寻找下一份快乐,继续购买。
要消费,不要盲目消费
鲍曼分析了消费者无穷的购买欲是如何被引发的:
“在欲望被安抚前激发新的欲望,在因拥有而感到厌倦之前替换新的猎物。”
“拿铁”对我们的诱惑在当今社会只能是越来越严重的,直播间9.9一单、免密支付、先用后付等消费手段,帮我们将购买成本降到最低,动动手指获得的快乐正逐渐掏空我们的钱包。
所以当我们在看直播后,刷抖音时突然特别想购买一件非生活必需品,不妨先把它加入购物车,等一周、半个月,看你是否还有购买的欲望。
这时通常80%的消费欲早已转移到别的商品上。
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时时克制自己的欲望,我们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寻求理性消费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,既负担得起,又能从中获得满足的消费方式。
理性消费,表现为不盲从,不攀比,不炫耀,明确知道自己的消费目的,并通过货比三家的方式获得最优性价比的购买方式。
列清单、记账单永远是控制超支的好帮手
如今,理性消费还可以理解为消费者对自我需求的掌控感,即“驭感消费”。
在今年618的战场上,程安安第一次逃离了“士兵”的身份,在别人疯狂加购物车的同时,她正在将不需要的东西一件一件从购物车里移除。
并且生活水平也没有因此下降,她从中获得了成就感。
与此同时,她也逐渐为家庭着想:“我马上三十岁,父母年纪越来越大,如果有一天父母需要花钱,我该怎么办?”
想到这,她更加坚定了现在的消费方式。
天津话说:“骑自行车上酒吧,该省省该花花。”
比拿铁效应更恐怖的不是一笔笔小钱的支出,而是这些支出都花在了没用的地方。
就像淘宝凑单,你觉得满减省钱,实则凑了一堆从来不用的东西,买回家只能像垃圾一样堆着。
或许掌控了消费的欲望,才是真正掌控了生活。
【文|十安】
【编辑|长庚】
参考资料:
1.每日人物:警惕小钱致贫的拿铁效应:如果每天买杯咖啡,30年要花几十万 2023-07-01
2.三联生活周刊:被培养的消费者 2022年第52期
3.三联生活周刊:替代 2022年第52期